隨著物候變換,秋風悄然吹起。在東莞萬江,500多口醬缸經過三伏天充足的日曬,發生了極具風味的化學反應。東莞的這家古法醬油廠,歷經兩代傳承,背后有著豐富的故事。
純手工釀造,曬足8個月至2年
對于不吃辣的廣東人而言,醬油是烹飪時必不可少的靈魂醬汁。無論是腸粉、燒臘、煲仔飯、鹵水拼盤,還是白灼生菜,淋上一勺醇厚鮮香的醬油,整道菜才會變得有滋有味。
60后的張叔是這家醬油廠的主人。與馬路僅一墻之隔,幾百口醬缸日復一日地接受陽光照射,經過長達8個月到2年的化學反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醬香。
在醬油廠,煮豆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每隔一段時間,張叔都會和兒子張城堅在院子里一起煮豆。將大顆飽滿的黃豆沖洗干凈后,放進大鍋中蒸煮。幾百斤黃豆的入鍋和出鍋,都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體力勞動。
盛夏時節,原料處理間的溫度高得嚇人。經驗豐富的張叔,在2015年也曾在此中暑,體溫高達42度。
如果說時間是醬油的催化劑,那么黃豆入缸前近72小時的自然發酵,則是所有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將高溫煮熟的黃豆撈起放涼,待熱氣揮發且保有余溫時,裹上面粉,再進入下一步發酵。
按照一斤黃豆四兩面粉的慣用比例,張叔和兒子張城堅配合默契,一邊攪拌一邊分裝到發酵用的簸箕上。
黃豆發酵的最佳溫度在37至40攝氏度之間。小小的發酵房里,架子上的黃豆,頂端和底端就會有幾度的溫差。不同的時節,發酵房的溫度也不盡相同。溫度過高時,要適當開門通風降溫;溫度過低時,則要采取保溫措施,防止發酵不足。
“醬油好不好,就看發酵好不好。”張叔告訴我們,為了確保黃豆在適宜的溫度里得到最充分的發酵,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他早已習慣在醬油廠過夜,方便半夜起床觀察豆子的發酵情況。
發酵好的黃豆,等到完全風干變硬后,才與適當比例的鹽水混合入缸。一年之中,品質最佳的醬油,始于清明時節下缸,經歷三伏天的暴曬,入秋之后方能陳化生香。
然而,對于手藝人來說,黃豆入缸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
“今年雨水特別多,3月17日到8月初,下了117天雨?!闭f起天氣,張叔了如指掌。
“幾百口缸,有時候剛把后面的蓋子洗完,前面的青苔就長出來了?!睂埑菆詠碚f,今年清洗玻璃蓋子絕對是個體力活。自從2020年回家和老爸學做醬油以來,95后的他從180斤瘦到了150斤,皮膚也變成了“醬油”同款色號。
1980年進醬油廠,一做就是四十余年
接下來,我們詳細說說張叔的故事。
張叔全名張永超,他的奶奶和父親都是制作醬油的行家。然而,張叔的醬油制作手藝并非傳自家中長輩。
“我12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進廠之后跟著老師傅學的。”張叔說,在上世紀30年代,他的奶奶就會售賣自己釀造的手工醬油來補貼家用。到了父親那一輩,父親進入東莞副食商店,負責醬油釀造。七八十年代,莞城街坊吃的醬油,幾乎都出自這間工廠。
16歲初中畢業之后,張叔“子承父業”,進入醬油廠,成為了一名副食加工員。
“那時候老師傅都不愿意教,說年輕人沒有耐性?!睆埵逭f,釀造醬油是件辛苦的事,這份辛苦不僅在于制作技藝的學習,更需要釀造者遠離浮躁之氣。“師傅就說,萬一我教會你你又不做了,那是浪費我時間?!?/p>
為了得到老師傅的教導,16歲的他從此干活麻利,默默觀察學習,遇事不懂就問。這一干,就是三年。
張叔的行為,被廠里經驗豐富的張師傅看在眼里。到了第四個年頭,張師傅不再藏著掖著,開始帶著年少的張叔制作醬油,把自己的釀造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我師父跟我父親一樣,他對我很好?!睆埵逭f,自己和師傅恰巧同一個姓,年幼失去父親的他,在師傅這里感受到了難得的父愛。在跟師傅學習的頭一年,他就基本掌握了釀造醬油的手藝,但物候變換多樣,學了整整兩年,他才感覺自己正式入了行。
“每一年的氣候都不一樣,今年學了會,明年遇到不一樣的天氣,就又有不懂的地方?!?/p>
張叔說,制作醬油,最難的在于釀造者對氣候的把握。寒來暑往,從豆子發酵到進缸釀曬,每一天的溫度、濕度、日照以及刮風下雨,都影響著醬油的口感。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天氣,觀察醬油發酵情況,及時做出調整,保證醬油的最佳風味。
下海開廠創業,連虧8年,等到百萬訂單
90年代初,全國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在醬油廠干了10年的張叔,早已成長為技術過硬的大師傅。1990年,張叔辭職單干,和大哥一起在萬江開了一家自己的醬油廠,生產配制醬油,經營得有聲有色。
然而,隨著行業逐漸成熟,市面上配制醬油的品類越來越多,工廠的訂單逐漸減少。
“那個時候我就決定,做回釀造醬油,從原生態這個點入手?!?012年,張叔和幾名同學湊錢,將之前的工廠搬到萬江慶豐村,全身心投入手工醬油的釀造。然而,創業之路漫長,純天然的釀造醬油在市場上的反響并不好。
“一直虧。后來同學也頂不住了,說他不要錢,把工廠給我了?!睆埵逭f,釀造醬油因為發酵周期長、人力成本高,售價比市面上的配制醬油要高得多。沒有資金進行推廣的他,經常帶著醬油到細村、羅沙這些大市場做推廣,但效果并不好,常常一個月也賣不出幾瓶。而且這種情況,短期內并未得到改善。
自2012年轉型做釀造醬油以來,張叔的醬油廠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家人朋友多次勸他放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飲食健康。一位北京的大客戶通過網絡,看到了張叔早幾年申請東莞非遺時的資料,便順著“網線”找到了他。
“我原本想著做到8月就關了,如果不是他,我現在這個廠已經沒了?!睆埵寤貞洠谕瓿沈瀼S等環節后,客戶十分爽快地下了百萬訂單,并迅速將做醬油的黃豆和水配送到廠里。
張叔的醬油,配料表極其簡單,僅有水、大豆、小麥粉、食用鹽四種原料,一上市就受到大家的喜愛。前幾年,更有大博主找上門來,短短幾天時間,就把一院子的醬油售罄。
如今,張叔的手工醬油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他說,現在不用去菜市場擺攤推廣,每天在院子門口,也能賣個幾百元。而兒子張城堅作為傳承人,經過這幾年的歷練,慢慢也能獨立承擔大部分工藝流程。
來源:東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