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享受到了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是‘美麗經濟’的建設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以前我都不敢帶朋友來家里玩,‘退屋還河’后,河涌就像我家的后花園。”這些洋溢著幸福的話語,出自道滘鎮永慶村的村民之口。
近年來,永慶村將“拆得徹底、清得干凈、建得漂亮、管得有序”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實施“百千萬工程”的總體要求。堅決拆除沿河的違章建筑,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充分挖掘并激活非遺元素,穩步推動產業升級。如今,永慶村已然成為周邊的“網紅村”,東莞的“小江南”。
道滘鎮人大代表、永慶村黨總支書記黃建維向記者透露:“永慶村能實現美麗蝶變,一份代表建議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廣泛傾聽民意、充分匯聚民智、進行科學民主決策以及有效落實這四個步驟,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永慶村把群眾的好想法、金點子融入到“百千萬工程”的各個細節中,讓村居治理變得更加民主、科學和精細。
人大代表助力 沿河違建拆得徹底
道滘永慶村向東莞“小江南”的轉變,是從拆除沿河違章建筑開始的。
黃建維介紹,道滘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永慶村曾經水清河美。但由于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散亂污”企業不斷增多,導致環境逐漸變差。“河涌兩岸違章搭建現象嚴重,綿延數公里,不僅破壞了沿河景觀,影響了河流水質,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村民對此意見很大,反映十分強烈。”
市、鎮人大代表了解到群眾的訴求后,多次前往實地考察。他們發現沿河控制區內亂扔、亂占、亂堆、亂建等問題屢禁不止,水岸生態逐漸退化,河湖黑臭現象頻繁發生。一些臨水而居的群眾無奈之下只能終日緊閉門窗,這更加堅定了人大代表為民發聲的決心。
黃建維表示:“我們調研發現,水鄉片區沿河違建的歷史遺留問題較為普遍,一直是制約碧道建設的突出因素之一。”由于涉及面廣,違法建筑存在時間長,拆違的難度比預想的要大得多。“在啟動永慶‘一河兩岸’建設初期,不少企業和村民對清理沿河違建不理解,存在抵觸情緒。”
為了把拆違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駐道滘兩級人大代表充分發揮貼近群眾的優勢,通過逐戶上門、電話溝通等方式,耐心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同時,大力宣傳“干部帶頭拆、黨員率先拆、群眾自覺拆”一視同仁的做法。
作為人大代表,黃建維對沿河的3家“釘子戶”持續進行了半年多的耐心宣傳和解釋工作,最終贏得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推動沿線清拆任務順利完成。道滘鎮人大辦專門制作了《代表關注·城市品質提升》專題片,讓人大代表擔任主角,用鏡頭展示碧道建設的成效和現場群眾的感受,宣傳碧道建設對道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逐漸改變了群眾從抵觸到支持的觀念。
代表們的“微力量”推動了環境質量的大幅提升。自2019年以來,永慶村共清拆民房、廠房等沿河違章建筑55間,清拆面積達5465平方米,清拆窩棚25個,整治各類違法建筑約2萬平方米,清拆完成率達到100%,全面完成了清拆任務,為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掃除了障礙。
完成清拆后,永慶村抓住機遇,積極申請水鄉特色示范村莊、特色精品村、民生大莞家試點項目等。先后啟動了社區公園建設、三丫涌南北兩岸景觀提升工程、曲藝社修繕工程,不斷改善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群眾積極支招 和美水鄉建得漂亮
不僅要拆得徹底,還要建得漂亮。永慶村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廣泛聽取民意、充分匯聚民智,將當地村民和文史專家的好建議、金點子落實到“百千萬工程”的細節中。
走進永慶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緩緩展開:休閑棧道、濱水碼頭、親水橋、臨水觀景平臺映入眼簾。河涌清澈,兩岸綠樹成蔭,榕樹沿著河岸生長,郁郁蔥蔥。岸邊精致的民房錯落有致。夜晚,河岸兩旁燈光亮起,呈現出五彩斑斕的夜景。
為了補齊“歷史欠賬”,重塑“水清岸綠景美”的水鄉風貌,道滘人大充分利用代表聯絡站,“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問情于民”,與居民群眾共同探討,結合群眾的各項需求和意見建議,打造和美水鄉。
“也文也武·河邊茶事”的主理人葉沃斌是土生土長的永慶村人。2020年4月,他辭去了干了20多年的工作回到村里,將自家三層老屋改造成創業基地。一樓是咖啡廳,二、三樓打造成藝術民宿。“在水上品茶、看網魚,體驗水鄉風情、感受水鄉文化,是民宿的最大賣點,每天吸引300 - 500人前來打卡。”
在“也文也武·河邊茶事”,人大代表、黨員、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就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急難愁盼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多元聲音的匯聚,促進了民主協商的深入進行。
葉沃斌表示,隨著水鄉文旅氛圍越來越濃厚,外來游客日益增多,開發水鄉經濟迫在眉睫。他建議打造一條有創意的公交文化特色游船航線,讓游客品嘗道滘美食,選購道滘特產。
巍煥樓、虹橋是道滘的地標性建筑,巍煥樓歷史悠久,周邊環境優美,極具水鄉特色風貌。有群眾建議,以巍煥樓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文化旅游發展。
黨員葉先生指出,三丫涌兩岸雖然改造得很漂亮,但還不夠全面和細致,許多細節存在不足。比如部分舊屋舍不端正、不整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影響了村容村貌。
群眾有所呼,代表有所應。今年以來,市、鎮人大到永慶村開展“百千萬工程”、水環境治理、綠美生態建設等視察調研活動6次,推動解決游船項目開發等問題4個。
道滘鎮政府積極回應代表建議和群眾訴求,以“水生態”激活“水經濟”,整合夜賞、夜食、夜游、夜市,打造“夜游道滘”消費新場景。永慶村還計劃成立游船公司,推出水鄉游船觀光項目。
重視建議辦理 美麗經濟煥發活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道滘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鎮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如何利用水鄉特色的優美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生態紅利”轉化為經濟效益和民生福祉,增加集體和居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大代表重點思考的問題。
為了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黃建維提出了“水鄉古村活化”的工作主線。在尊重和保護歷史文化肌理的基礎上,以“文化賦魂、改造賦新、產業賦能”為理念,全力打造一個能留住歷史、吸引游客、產業煥新發展、村民生活改善的水鄉古村,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在道滘鎮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永慶村代表團提出了《關于用活文化產品的建議》。建議依托興隆河、三丫涌一河兩岸的水鄉新景,以及巍煥樓、裹蒸粽文化館等打卡點,為碧道增添更多水鄉文化特色,使其成為道滘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道滘鎮高度重視代表建議的辦理工作,以水為脈絡,依次串聯昌平村、永慶村等8個村落,成功打造了長度18公里、面積31.1平方公里的水鄉特色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融入粵劇、七夕貢案、裹蒸粽技藝等本土非遺元素,舉辦“美食文化節”“粽子節”“七夕樂夏節”,以及水韻燈輝元宵夜、端午水上婚禮等活動,吸引了50多萬人次的游客前來游玩,讓水鄉老舊街區煥發出“新活力”。
永慶村充分利用莞惠城軌道滘站省市合作用地開發項目以及北側地塊開發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本村巍煥樓、醬油廠舊址、曲藝社、衡齋家塾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努力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新常態。
2024年,道滘鎮“和美水鄉”鄉村振興示范帶代表東莞,參加廣東省“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評選活動,并成功入選省十大鄉村振興示范帶名單。沿河的永慶村被納入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計劃。
目前,永慶村正在精心打造曲藝社特色體驗區、研學示范區、美食體驗區以及西社橫街特色街區,著力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本村巍煥樓、醬油廠舊址、曲藝社、衡齋家塾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串連在一起,新修繕的永慶曲藝社內粵韻悠揚,前來考察的旅行社、村(社區)兩委干部絡繹不絕,“研學游”十分火熱,自2023年以來共接待研學師生5000多人次。
來源:東莞+